挂号量324满意度100%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
代谢性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高血压肾病肾衰肾脏病
肾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肾病综合征、IGA肾炎、狼疮性肾炎、肾血管性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间质肾炎、肾缺血、肾炎综合征、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主任医师,教授,现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78-1982年初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研究生。1985年9月后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肾脏病-高血压科做博士后研究。1970-1978 甘肃酒泉地区人民医院内科医师、代理主治医师,1982年起历任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后曾任肾内科副主任、主任。从医40年,1979年后主要从事肾脏病的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重点为慢性肾病代谢紊乱与营养治疗、肾间质纤维化机制与干预、肾小官病变及药物肾毒性等方面的研究。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在国内首先报告慢性肾衰患者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率先应用必需氨基酸与酮酸治疗慢性肾衰,并报告该疗法改善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与延缓肾衰进展的作用,该研究曾于1985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二等奖。此后在慢性肾衰代谢研究方面,又率先报告尿毒症患者食欲素、瘦素的变化与代谢性酸中毒的关系等。1988年后在国内首先报告IV型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与生化特点。1991年后与同行协作,在国内率先开展红细胞生成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该研究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在药物肾毒性机制的研究中发现药物引起细胞凋亡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变化有关,与合作者共同获得2008年中华医学奖二等奖。1997年后对马兜铃酸肾病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制作成功大鼠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并首先报告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是马兜铃酸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2007年获医科院院校90周年优秀论文奖。